《身为大顺皇帝想征服世界》第十三章 先南后北的战略 免费试读
现在,李安邦受不了和俄罗斯边境的僵持。
如果他在以前的冲突中没有遵守诺言,恐怕两国之间会爆发全面战争。
李安邦同样清楚的是,毛子贪婪的野心永远无法满足。一旦他选择退让,那毛子在好言相劝的情况下也不会接受,反而会得寸进尺,得寸进尺。
如《六国》所写,“今日斩五城,明日斩十城,然后睡个好觉。环顾四周,池又来了。但诸侯之地有限,暴攻秦之欲贪得无厌,奉越多,侵越急。”
这些话同样适用于沙皇俄国!
你不能对沙皇俄国抱有任何幻想。即使要向南扩张,也不能为了所谓的北方边境和平,选择割让土地来满足沙俄对领土和不冻港的需求。
且不说养活沙皇俄国需要多少领土,就说割让领土这一行为的本生,肯定会让沙皇认为大顺帝国是惧怕强大的沙皇俄国,被迫选择割让领土的。只要他们继续给大顺帝国施压,就一定会继续满足。
这是真正永无止境的一天的开始!
和平因斗争而存在,和平因妥协而消亡。
沙俄强大后继续入侵大顺帝国的傻事李安邦是不会做的。
尤其是以沙皇俄国目前在西伯利亚的建设水平来看,不仅兵员不多,而且大部分军需物资只能从欧洲调运,根本没有能力长期维持大规模作战。
毕竟现在是现代战争。战争的光能远不足以提供食物和衣服。它无法提供足够的武器弹药。再多的部队,士兵手里的武器无异于烧火棍。
一旦允许沙俄占领更多相对温暖的地区,甚至是不冻港,就会让沙俄更容易建立更好的前进基地,从而让沙俄在远东投入更多的军事力量。
主动退让或许能让沙俄老实一阵子,但在沙俄彻底消化了胜利果实之后,等待大顺帝国的一定是更有侵略性的沙俄,而不是永远的和平。
所以,在实施“先南后北”的大战略之前,首先要做一个“先北后南”的小战略。
后院不稳先,如何走出去,开疆拓土?
想通了这一点,李安邦才意识到,对俄战争也可以烧一把火。
就在烧这把火的同时,也可以用协调陆海军关系的火来烧,顺便考验一下军中将领对李安邦的忠诚和信念。
只要能打好这场伟大的反沙俄战争,对于提升李安邦这个新皇帝的威望是非常有利的。
大顺帝国虽然是高度集权的君主政体,皇帝李安邦的权力很小,但是想要满清的文武官员更积极地工作,还是以理服人比较好。
官员们只有真正从心底理解和信服皇帝的任务,才能事半功倍。
如果你只是想依靠手中的权力来逼迫手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,那么他们即使不松劲,也只会把完成任务作为第一目标,不会去思考如何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。他们只会优先保证自己拿不回锅,以免影响仕途。
经过这么多天的思考,李安邦也算是为自己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内容定下了基调。
那就是烧钱扩大财源,解决财政赤字;调节国内各派之间的矛盾,特别是陆海军在军队中日益对立的矛盾;在敲定南占南阳地区大政方针的同时,先打北的沙俄三把火。
俗话说,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。李安邦我相信只要这三把火点完,未来的皇帝生涯就会轻松很多,为征服世界的远大志向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李安邦想好该怎么办后,非常果断,马上派人以咨询俄国为由,把总参谋部的田请来。他准备私下向这位受人尊敬的老兵透露他的“先南后北”的战略构想。
此举既可以请专业人士提前查漏补漏这一战略思路,也可以提前通气,让李安邦召开正式军事会议时,所有事先对此一无所知的士兵,因为一些突发的事情,一时间不知所措。
这个田嘟嘟可不是一般人。他的名字叫初剑,是田见秀的第七个孙子,大顺帝国的创始人和武昌县的国王。
这里有必要先说说大顺帝国的爵位制度。
大顺帝国在皇帝以下有太子、郡王、公爵、侯、伯、子、门、经学家八个头衔。
虽然只是服役之年,没有任何实际权力,但也是地位的象征,是很多文武官员毕生奋斗的目标。
按照太祖定下的规矩,不允许异姓为王,但立下大功的公爵死后可以追一级。
头衔不是完全世袭的。老的去世后,新继承的年轻的会自动降一级。
比如公爵的儿子一般只能继承为侯爵。
但是,当老爵爷生前立下汗马功劳的时候,继承人可以直接继承原来爵位的爵位而不被降职。
因为皇室子女的出生,他在1920年被授予皇室;因为骑士身份,骑士身份于1920年授予国家财政。
根据高宗皇帝刚刚调整的最新官员和爵位薪级表,亲王年俸被视为一万银元、五千郡王、两千公爵、一千侯爵、五百伯爵、二百子爵和一百男爵。学人纯粹是荣誉称号,没有服役年限,基本上只能作为身份象征。
不要以为近几年大顺帝国中产家庭一年的支出才二十银元左右。如果你是一个贫穷的家庭,即使你一年只赚五块银元,你也可以得到足够的食物和衣服,所以那是一大笔钱。
而且今年的回报属于额外收入。大顺帝国的领主大多是现任官员,都有俸禄领取。
即使不是官员,大顺帝国也没有规定有头衔的人不能从事其他行业。
所以,算上自己的收入,这些男爵只要不刻意失去家园,就可以过上远超常人的富裕生活。
而且收入充足,孩子可以享受更好的学习条件。
基本上,只要他们智商正常,在家里不会被过分溺爱,长大后就能取得远超常人的成就。
这也是今天大顺帝国出现很多“世袭政治家族”、“世袭门”的主要原因。